|
曹元福:台湾不统一,也是对“二战”胜利不尊重时间:2025-07-18 来源:新中华报-中国红新闻(授权发布) 作者:曹元福 八十年光阴流转,硝烟散尽处已是山河无恙、国泰民安。2025年,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。这场胜利,不仅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,更在人类文明史上镌刻下“正义终将战胜邪恶、光明终将驱散黑暗”的永恒真理。 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,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独特的存在——唯一没有殖民他国历史、唯一尚未完全统一、唯一在近代遭受世界列强长期侵略割地赔款的大国,其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命运共同体的践行,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。 图片拍摄于济南传媒学校(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东段)内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新华院旧址”展馆(山东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提供,新中华报-中国红新闻记者李茹 摄) 翻开世界近代史,殖民扩张曾是不少大国崛起的“原罪”。从地理大发现开始,葡萄牙、西班牙的船队带着掠夺的欲望驶向未知海域,英国凭借“日不落帝国”的霸权,不断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,法国在非洲与亚太地区建立庞大的殖民体系,即便是后来的美苏,也在冷战时期通过意识形态输出和势力范围划分,延续霸权逻辑。在这张充斥着掠夺与压迫的历史图谱中,中国是罕见的例外。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,始终秉持“以和为贵”“天下大同”的理念,张骞出使西域带去的是丝绸与瓷器,而非刀枪与奴役;郑和七下西洋播撒的是友谊与合作,而非殖民与掠夺。即便在国力鼎盛的汉唐时期,中国也从未将殖民扩张作为国家发展的路径。这种根植于文化基因的和平特质,让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国际秩序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道德立场。 图片拍摄于济南传媒学校(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东段)内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新华院旧址”展馆(山东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提供,新中华报-中国红新闻记者李茹 摄) 与这种和平基因形成强烈反差的,是近代中国那段山河破碎、风雨如晦的苦难历程。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,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枷锁般套在中华民族的脖颈上——《南京条约》让香港岛沦为英国殖民地,《马关条约》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,《辛丑条约》的巨额赔款几乎掏空了国家的根基。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,从八国联军侵华到日本全面侵华,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遭受如此长期、深重侵略的国家。据统计,仅在抗日战争中,中国军民伤亡就达3500万人以上,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(按当时汇率计算)。这段历史刻骨铭心,让中国人民比任何国家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、侵略的罪恶,也让“反对霸权、维护和平”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集体记忆。 更让中国人民难以释怀的是,由于历史遗留问题,中国至今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。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早在三国时期,吴国就派船队抵达台湾,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。1895年甲午战败后,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,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回祖国怀抱。然而,1949年后,由于内战遗留问题和外部势力干涉,台湾与大陆陷入长期分离状态。这种分裂局面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心头之痛,也与“世界和平与发展”的时代主题相悖。中国政府始终坚持“和平统一、一国两制”的基本方针,以最大诚意、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,但这一过程屡屡受到外部势力的阻挠。某些国家无视历史事实与国际法准则,频频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事端,试图以“以台制华”阻碍中国发展,这种行径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,更严重破坏了地区和平稳定。 图片拍摄于济南传媒学校(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东段)内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新华院旧址”展馆(山东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提供,新中华报-中国红新闻记者李茹 摄) 正是这样独特的历史境遇,让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。作为东方主战场,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、付出牺牲最大,不仅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,打破了其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妄想,更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。据史料记载,1931年至1945年间,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60%以上,最高峰时达到94%。在物资极度匮乏、装备远远落后的情况下,中国军民以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悲壮气概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。这段历史充分证明,中国既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,也是人类正义事业的践行者。 抗战胜利八十年来,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“维护和平、促进发展”的庄严承诺。从提出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到倡导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,中国的发展道路始终与世界和平紧密相连。截至2024年,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,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5项,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;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年来,已与150多个国家、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,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,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,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。这些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“永不称霸、永不扩张、永不谋求势力范围”的坚定立场,也印证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。 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,我们回望历史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以史为鉴、开创未来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霸权主义、单边主义抬头,地区冲突此起彼伏,新冠疫情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。面对这些共同难题,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协作、共克时艰。中国提出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正是对“弱肉强食”丛林法则的否定,对“零和博弈”思维的超越,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。这一理念与抗战时期中国倡导的“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”一脉相承,都源于“天下一家”的文明基因和对和平的执着追求。 图片拍摄于济南传媒学校(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东段)内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新华院旧址”展馆(山东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提供,新中华报-中国红新闻记者李茹 摄) 对于尚未完全统一的中国而言,纪念抗战胜利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。台湾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,无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道,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,用生命诠释了“民族不分地域、团结方可御侮”的深刻道理。如今,某些势力在台湾问题上兴风作浪,试图割裂民族情感、阻碍国家统一,这不仅违背历史潮流,更会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严重风险。台湾不统一也是对“二战”胜利不尊重,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历史已经证明,分裂只会带来灾难,团结才能实现共赢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,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,这是历史的必然,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。 八十年前,中华民族以顽强不屈的抗争赢得了尊严与生存;八十年后,中国正以和平发展的姿态拥抱世界与未来。从抗战胜利到民族复兴,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,中国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对“和平力量终将战胜战争阴霾”的最好诠释。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时刻,我们更应铭记: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,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的珍宝;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的理念,而是需要各国人民共同构建的现实。 让我们以历史为镜,珍惜当下的和平岁月;以初心为炬,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行道路。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,世界各国终将超越分歧、摒弃仇恨,在相互尊重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,共同创造一个“人民安居乐业、万国和谐相处”的美好未来。这既是对八十年前牺牲先烈的最好告慰,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承诺。 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,原文标题为《铭记历史昭,昭共筑和平长卷——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回望中践行命运与共》,有改动。 作者简介:曹元福,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、甘肃省洮源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:新中华报-中国红新闻 作者:曹元福 编辑:杜军亭 责任编辑:张华 编审:林鑫 总编审:杜宏伟 电子信箱:xinhuatop@163.com 监督电话:18600170631 |